未来是关于“智慧”的单一叙事吗

HOME    未来社区    未来是关于“智慧”的单一叙事吗

 
 

 

浙江省在2019年提出建设“未来社区”,至今已在省内开展了60个试点项目的建设工作。在这一政策的顶层设计中,“数字化”是其发展目标的“三化”之一,数字技术作为主要驱动力也成为政策讨论中的一种主要观点。
 
然而,任何关于城市发展的单一叙事中都隐含着一种对未来的话语霸权,以技术作为驱动力也并不意味着未来社区应该简单地与“智慧社区”画上等号。对此,我们需要仔细审视“未来社区”中大量关于“智慧”的叙事:是怎样的力量在主导这些叙事?“智慧”又将带我们走向怎样的未来?
眼下,最容易与“未来社区”关联的概念是“智慧城市”、“智慧社区”。选取网上的部分标题为例,众多媒体、企业都不约而同地将“未来社区”单一地解读为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
 
标题1:构建智慧城市的“新细胞”:“未来社区”建设(多家媒体重复使用)
标题2:未来社区作为新型智慧城市的打开方式,如何推进建设与运营?(多家媒体重复使用)
标题3:浅议以未来社区为抓手的智慧城市建设新模式(袁博,刘世晖)
标题4:精心打造杭腾未来社区 助推杭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多家媒体重复使用)
 
同时,根据知网“未来社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智慧社区”与“未来社区”关联性最强。
 

“未来社区”的相关主题

图片来源 / 中国知网

 
数字经济是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可谓浙江省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未来社区作为数字经济的一种资源整合方式,提供了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同时也能通过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和政策支持来“以房引才”,从而进一步吸引高质量企业落户,推动数字经济。(延伸阅读:“未来社区”内涵辨析——兼论浙江省“未来社区”试点政策)
 
而未来社区与数字经济产业的相关性在《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也有所体现。《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与关联龙头企业的合作,组建未来社区产业联盟”。这一产业联盟虽在试点工作中报道不多,实际却深度参与了未来社区的指标设计和建设。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杜旭亮为17家副理事长单位颁发水晶杯

图片来源 / 智能人居观察

 
未来社区产业联盟由浙江省发改委指导推动阿里巴巴等头部企业发起创建。2019年1月,未来社区产业联盟第一届成员大会暨智慧服务平台上线会议召开,形成了以阿里巴巴为联盟理事长单位,牵头17家副理事长单位和95家成员单位的组织构架。2020年9月,第二批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名单发布,共214家单位入选。
 

未来社区产业联盟组织架构

制图 / 张晶轩

 
作为理事长单位的阿里巴巴参与了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33项指标制定,并开发了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在17家副理事长单位中,有11家企业的业务或产品涉及数字技术,如智能家居、智能出行、5G通讯等。而万科、绿城作为地产和物业企业,也有着与数字技术供应商的合作。作为“未来社区”的深度参与者,这些数字技术相关的头部企业掌握着大量话语权,是未来社区形成以“智慧”为叙事主导的重要因素。
与“未来社区”这一新出现的概念相比,“智慧城市”早已在中国泛滥。亿欧智库发布的《2020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2018年我国在建的智慧城市数量已占全球的48%,至2019年底,我国所有副省级以上城市,95%以上地级市,50%以上县级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在这一繁荣的数据背后,许多城市往往只停留在技术铺设层面,搭建一套“城市监测平台”便声称建设了“智慧城市”,与具体的民生服务相隔千里。对其中大部分的地级市和县级市而言,其城市规模和经济水平也并不足以撑起一个全方位的智慧城市建设。
 

大量的地级市乃至县级市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制图 / 张晶轩

 
是否能真正建设智慧城市并不重要,有没有“智慧城市”的头衔才是关键。本质上,泛滥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一场城市间资源、绩效的竞争。然而,忽略自身真正需求,功利主导、盲目跟风的城市建设很难不走向失败。2018年,人民日报海外版便以“智慧城市不是做样子”为标题指出了其中的种种弊病。
 
与此同时,未来社区模式也为房地产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和转型契机。星河产城研究院指出,未来社区模式极有可能是存量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一方面,国内房地产行业正在谋求收入构成和业务模式上的转变;另一方面,房地产也在主动与科技领域结合,诞生了诸如地产科技等概念。在此背景下,智慧社区、未来社区是房地产商转型升级、抢占行业话语权的关键战役。
 

大量头部房地产企业也纷纷布局科技领域并与技术供应商展开合作

图片来源 / GoCity城市科技研究日志

 
2012年11月22日,住建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一时间,与社区建设相关的各类企业也都纷纷向“智慧”转型或戴上了“智慧”的帽子。

 

2020年第三届CIOC地产智能科技峰会上,获得“年度中国地产数字力TOP20物企”的20家物企中,有过半数企业在近2年内进行了更名。更名的物企中,几乎都以“服务”代替了原先的“物业”融入了企业名称中,不少企业则额外加入了“智慧”、“科技”等字样。

图片来源 / 克而瑞科创

 
当物业企业、房地产开发商、技术供应商仍处于抢占“智慧社区”蛋糕的惯性下,未来社区极容易成为“新瓶装旧酒”。如仅是打着“未来社区”的旗号,仍进行着智慧社区的军备竞赛,我们便丧失了除“智慧”外的其他多种未来的可能性。
 
此外,无论特色小镇还是未来社区,都是浙江省立足于省内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状况所打造的模式。这些模式并非不具有可复制性,却也需要合适的土壤。从遍地开花却毫无特色的“特色小镇”、大量不合格的“历史文化名城”到五百多个“智慧城市”,我们必须警惕有一天出现大量鱼龙混杂的“未来社区”。
当然,我们在探讨社区的未来时必定无法回避“智慧”。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联合腾讯研究院、腾讯云共同推出的研究报告《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中,以新城市科学作为理论依据,指出未来城市空间变革将“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迭代驱动为主,带动城市产品服务层面的更迭,最终影响包括城市建设在内的方方面面”
 

新城市科学:伦敦大学学院高级空间分析中心主席Michael Batty在其著作《新城市科学》中指出,认识城市不仅仅是理解城市空间,还需要理解流(flow)和网络如何塑造城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龙瀛老师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新城市”的科学,即研究受到颠覆性技术影响的城市,关注新的城市现象和城市新问题。

 
当我们以新城市科学为理论依托,观察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间的关系时,如何使城市不走向数字的牢笼,真正实现可持续、包容、社会参与等目标?对此,2016年联合国第三次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所通过的《新城市议程》中更宏观、更指向软性需求和社会价值观的视角,是讨论技术迭代下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补充。
 
《新城市议程》建立在对《雅典宪章》反思的基础上,根据当前城市突出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探讨关于城市共同愿景。城市象限将《新城市议程》的内容分成了“场景”、“原则”和“品质”三个部分,指出其与国内未来社区建设的价值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在此价值观上,我们需要对“智慧”的城市发展目标进行更深入的反思。
 

未来社区建设目标与《新城市议程》内容对照

图片来源 / 城市象限

 
首先,在技术决定论的主导下,各级政府往往认为硬件设施的进步必然带动社会的发展,却忽略了技术真正铺开所需要的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可持续社区研究中心(CSC)专家委员王鹏指出,“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完成城市赛博格的演进,并不是靠砸钱就能一蹴而就的。基础设施体系的改造相对容易,但社会系统运行的惯性、人性和习惯的改变,要靠起码是代际的周期来切换。”眼下,各项技术是否已到了全面落地的成熟期?符合使用者的日常习惯吗?我们又应当如何探索技术的边界?
 
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指出, “未来城市”方案分为突变式和渐进式两种。而即便是以Sidewalk Toronto、Woven City为代表的突变式的“未来城市”,仍伴随着否定、失败和不断自我迭代,并不会出现一蹴而就的“未来城市”。或许,我们应该允许城市、社区以合理的速率进行迭代,而非迫不及待地用当下的“智慧”将社区武装到牙齿。正如城市象限《谷歌未来社区Sidewalk Toronto留下了什么遗产》一文中写道:“‘智慧化’、‘未来化’都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目标,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才是。”
 

Alphabet的子公司Sidewalk Lab所打造的智慧城市Sidewalk Toronto效果图

图片来源 / Sidewalk Lab

 
其次,在空间层面,相比数字技术领域层出不穷的新应用、新想法,城市规划学科对未来社区的论述更多围绕着新城市主义及其衍生的概念,其中尤其以TOD、15分钟生活圈为主。TOD模式在我国早已成为一种热门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却也存在着大量水分,如简单地将站点周边的开发都视为TOD。在此背景下,众多熟悉TOD的房地产行业将未来社区简单理解为升级版的TOD,亦是对未来社区概念的窄化。
 
而更本质的问题是,空间的变化必然滞后于技术的迭代。当开发商迫不及待地开始大规模建设时,我们是否考虑过未来社区的空间形态如何在不断更新的技术下保持弹性和适应性?《新城市议程》的发起人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Sassen)曾指出,城市应是一个复杂(complex)而又未完成(incomplete)的系统。她要求人们警惕对智慧的过分追求最终会演变为城市有机发展的阻力,使社会最终走向歹托邦。
 

萨斯基娅·萨森在TED演讲《Building smart cities》中引用了艺术家蒋鹏奕的万物归尘系列作品

图片来源 / 雅昌艺术网

 
最后,正如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田毅鹏指出,在未来社区建设中“与技术性引领和物质性支撑的各种指标相比,那些标识着社区归属认同和关系互动的社会性指标的实现总是成为社区建设真正意义上的难点”。这是目前关于未来社区的讨论中最容易被忽略或者糊弄过去的难点,也绝不仅是为满足未来社区申报指标而建设一个社区活动中心或者要求居民使用社区互动APP便能解决的。
 
在此前科技发展的历程中,技术使人类走向个体化和原子化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现象。“未来社区”的提出既有其“未来性”,也包含了一种怀旧的“社会性”,指向人类的“社区本能”(延伸阅读:人类的“社区本能”——《未来的社区》摘编)。更便利的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定会松动一些社会纽带,我们应如何平衡这种“未来性”和“社会性”的关系?亦或许,在“个体化”偏好和“无缘社会”的两难中我们还有其他的出路?(延伸阅读:孙哲:营造趣缘得“解放”)
 
 
参考资料

1. 智能人居观察.未来社区产业联盟第一届成员大会成功举办

https://mp.weixin.qq.com/s/NV_HUcpYhOjLOSSFcyKIoA

2. 亿欧智库《2020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3. 克而瑞科创. TOP20物企已投资110家科技公司

https://36kr.com/p/1019868544501001

4.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腾讯研究院、腾讯云《WeSpace·未来城市空间》

5. 城市象限.《谷歌未来社区Sidewalk Toronto留下了什么遗产》

6. BCL年会:未来社区的未来

https://mp.weixin.qq.com/s/413T0LVyvyz3YCqcu7B0pg

7. 萨斯基娅·萨森TED演讲《Building smart cities》

8. 田毅鹏. 未来社区”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科学研究》

9. 王鹏. 谷歌多伦多智慧城市流产:一场技术理想主义的失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558956510935116&wfr=spider&for=pc

10. 深空研习室. 概念的泛滥?我们真的有那么多“智慧城市”吗?

https://mp.weixin.qq.com/s/9fdK1xZRbPHEv95OVylM3Q

11. 星河产城研究院. 跨越时空,思构未来——星河产城研究院与 AECOM、浙江经略的未来社区行动之路

http://www.galaxyind.cn/group/Inner.aspx?id=10000977

 
 
研究团队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策划 / 崔国
文 / 张晶轩
版权归本公众号所有,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