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它怎么来的?

 

 

对“未来社区”进行了多面向的分析后,我们产生了新的困惑和认知:

 

1. “未来社区”这四个字让人们对“未来”充满想象,然而历史上所有有关“未来”的起点乃至终点都是“现在”。1516年《乌托邦》的发表,标志着人类对于未来社会整体性想象的开始。仔细审视其实看到的不是虚无缥缈,而全部都是关于当时社会现实诉求最真实的回应。人类的想象力是匮乏的、不可靠的。

 

2. “未来社区”经常的与“智慧社区/城市”这一概念关联,乃至对等起来。这与人类社会变得愈发技术化、现代化是一体的两面,本无可厚非,甚至在科技至上的今天也没有办法区别开来(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第60期《数据化演进城市》)。但“未来=智慧”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让人们舍弃了社区在“未来”可能拥有的100种可能,转而相信“未来”只有“智慧”1种可能。

 

3.当“未来”跟“智慧”的关系不清不楚的情况下,“人”似乎成为社区中最明确、最可靠的基础,然而当前的社区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居民没有“共同未来”(有的时候称为“共同愿景”)。如果没有“共同未来”,那为什么还可以被称之为“社区”?于是“社区”也变得不可靠。

 

因此,社区、城市尺度下的“未来”不是一个随意涂抹的画板,而是一种思潮,一种限定,乃至一种工具。于是我们把历史上从建筑、技术、科技、文学、电影等领域对“未来”的定义和解读做了一个梳理,试图呈现“未来”的历史谱系。

 

从人工智能到增强现实,新技术将如何改变社区营造方式?  #Future Community

疫情危急下,社区宜挑梁

#Future Community

More  Latest Works

研究团队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策划+文/崔国

资讯/宋代伦

编辑/宋代伦+崔国+谭建宁

设计/成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