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叙事之外的“自发”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兴起了一股自发的复建传统民居建筑的浪潮。但由于缺乏规划设计,导致与周围环境割裂的“盆景式”建筑、景观比比皆是。这些项目通过生硬移植、极尽造型的方式引起的市场反响有限,于是试图捆绑名人产生效益。这样的商业逻辑每天都在中国上演。

 

《城市中国》在09期“自发中国”中,提出一种相对于官方话语中的正统中国的另一面。在制度的粗糙和局部性的失控中,自发者们通过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出于本能地对环境加以改造。与规划师、设计师的程序不同,自发者的改造是随机的、非线性的和自我组织的,因而能更具弹性,更能适合环境的变化。

基建城市化与在线城镇化

#Hyper-China

论坛回顾|李明超:高铁时代文化创意要素城际迁移与空间重构  #Hyper-China

More  Latest Works

编辑
宋代伦
图片
宋代伦、崔国

本文所述画轴相应展示

“湖上升明月”

 

位于蚌埠市城南龙子湖西侧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是这种民间自发行为的一种表达。

 

景区投资方原本是一位古民居爱好者,收藏了大量古建筑构件。蚌埠市注意到这件事,便邀其在蚌埠当地将从各地抢救出来古民居集中再造,以龙子湖风光为依托,建设古民居博览园。其中的450栋,形成直径约380米的古民居园阵。项目于2012年11月开始建设。原定于2016年10月建成,但工期一拖再拖。最新的公开消息现实,项目预计将于2021年9月正式开放。

 

湖上升明月实景图。图片来源:人民网

湖上升明月是个大项目,投资、占地、掌控的资源都远超普通个人能控制的规模,但其中的自发性仍然展示出一种民间“野生”的能量。

 

自发性1:堆山造湖。

 

景区开发前所在地原本是地势平坦的一片自然村和农田。开发之后,首先在中央挖出一片人工湖,再挖出圆形大岛和五六个小岛组成的群岛。西侧人工堆出山坡地形,高差约30米。东侧向湖心填出各种奇异造型……景区所在地与之前的原始地貌已大为不同。

湖上升明月景区基地建造前后。下图最西侧是蚌埠市奥体中心,东侧正圆环地景便是湖上升明月的古民居主片区,两者之间红色条装构筑物就是水泥搭建的假山。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西侧人造山坡,生态遮挡。图片来源:meipian.cn

自发性2:红色假山。

 

人造山坡还不够,2017年左右,景区又在这基础上人造了一座水泥质地的假山,涂以鲜红涂层,假山之上又栽假树。坊间传言这是国内某著名导演的主意,具体内涵未知。但与此同时景区西侧蚌埠市奥体中心建筑群同步落成,于是有人猜想这是某种风水布局。

图片来自网络

自发性3:名人效应。

 

湖上升明月号召了一大批国内外文体明星、文化名人进行宣传。古民居博览园中,也开辟了诸如成龙环保艺术博物馆、徐锦江艺术中心等展馆供人参观。这些名人参与其中的程度不一,但只要人在景区露脸,通过媒体宣传,就能产生“网红”一般的传播效应,并且在事实上为景区建构了某种“正义性”。

公开资料显示曾经到访过湖上升明月景区的名人们。图片来源: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自发性4:破墙开窗(门)。

 

古宅园阵除了老宅,还有新建仿古建筑。但这些新老建筑的使用方式千奇百怪,墙、门、窗、顶以各种方式搭配在一起,非常民间的、自主的、随意的打造、想象、挪用、创作。

 

在古宅之间,景区开辟了人工河道。河道内壁刷成PS蓝色,灌上水之后就显得水特别地蓝。蓝色水道和远处的红色假山相映成趣。

玻璃立面。近处的人造河使用了明媚的蓝色做了涂层,也令整个景区的河道在镜头之下显得十分“清澈”。图片来源:徽网

落地大窗。

△窗画。

玻璃窗套门。

在传统的四合院顶端,建设方搭建了现代化的玻璃屋顶,创造性防雨。图片来源:meipian.cn

PS净水和红色假山。

速成古树。

湖上升明月的创意,最早来自2012年初,彼时京沪高铁通车不久。借助高铁东风,蚌埠也尝试打造一个新鲜的文旅项目,来吸引上海、江苏等地客群。这个民间发起、政府加持的项目虽然还未正式开园,但在各种自发性的推动下,以及这几年黄金周的免费试开放,已经“火出圈”。最新的消息是,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永久会址落户古民居博览园。

 

 

 

结语

 

建国以后,我们对自上而下的、官方式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习以为常,对诸如湖上升明月这种来自民间的,甚或带有朴素的审美观念的空间并没有提供多少机会和包容性。因此,当我们一面呐喊“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时候,却又死死收紧土地开发、使用的口袋;尽管法理上允许个人开发使用,而事实上却只有开发商才有“资格”操盘……主体的单一性,与城市空间的单一性之间是一种必然联系。

 

来自民间的“自发”是突破精英式想象的,但这并非构成此种“自发”的正义性、合理性,于是一种既坚持自我审美,却同时希望获取精英认可的扭捏姿态成为通常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