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上的中国,不仅生产要素和生活方式城际迁移,而且产业和城市生态也将随之而变。

 

本文为嘉宾在10月27日《城市中国》在苏州国际设计周举办的主题论坛“速托邦——城市化加速主义下的城事”上的分享发言。

 

 

 

高铁时代的“同城化”“一体化”

 

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经历了6次大提速,从一开始铁路运行时速只有50公里,到2007年第六次大提速后,提升到200公里,部分路段有250公里的时速。高速铁路规划设计后,建设了很多客运专线,目前常规的高铁设计时速是350公里,京沪高铁的时速是380公里。2008年开始,中国逐步进入高铁时代。(延伸阅读:2008-2016,图看中国高铁变迁(上)

本期嘉宾
李明超
省级重点专业智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 研究员
研究一处(城市学研究处) 处长
 

2016年7月国务院批复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自发中国”之“湖上升明月”

#Hyper-China

活动回顾|加速,中国城市化的一种叙事

#Hyper-China

More  Latest Works

研究团队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

文字整理 / 潘晔

交通同城化对产业区位布局及演变影响机制。图片提供:李明超

所谓高铁时代,是包括高铁站、高铁线、高铁枢纽、高铁新城、高铁经济等组成要素,依托发达的高铁站场、列车运营线路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高铁综合体和高铁经济的TOD发展阶段。依托便利的通勤条件,高铁沿线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具潜力和最具价值的区域。高铁在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优化资源空间配置、改善产业结构布局、构建综合运输体系、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城镇网络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都承担着重要使命。正是因为中国的高铁开始加速,才使得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这样的国家战略得到更加有效地实施。

 

高铁带来交通同城化,我们从三个方面对交通同城化进行理论分析。首先依托高铁,通达距离进一步扩大。第二,费用成本得以降低。第三,时间成本可以得到节约。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产业区位布局基础、产业跨区迁移机制、产业竞争层次与跨区合作,这三方面进入高铁时代之后都和之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交通同城化也对高铁沿线城市改进自己的区位,依托高铁来吸引投资,构建相关的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构建了很好的基础。高铁对于产业区位的布局、变迁和再分工提供了新的动力。

 

高铁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在城市间迁移和城市空间内重新配置。进入高铁时代,要统一谋划包括高铁站、高铁线、高铁枢纽、高铁新城、高铁经济这样一系列的要素,确定高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

 

我们的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城市群的调研,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发现2008年进入高铁时代之后,区域内中心城市对外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区域间空间相关水平大幅提高。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内相关产业要素发生迁移,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扩大。同时高铁沿线城市相关产业出现了空间结构重构迹象。

 

交通同城化影响产业布局有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口导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人口会向城市转移。第二个阶段是市场导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兴起了很多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市场,市场群在很多城市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城镇导向,城市化进入比较高的水平之后,居住区和工业园区在通达性较高的交通节点附近大量涌现,高等级的中心城镇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吸引更高端的人口入住。第四阶段是产业导向,区域专业化集中,不同的产业按基本活动环节和非基本活动环节、辅助环节在不同区域间形成合作,这就是目前提的比较多的“产城融合”或者“职住平衡”。

 

 

 

高铁时代文化创意要素的城际迁移

 

接下来我会结合沪杭高铁沿线城市的产业布局来谈一谈高铁时代文化创意要素的城际迁移。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和集聚。杭州从2008年开始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发布了杭州市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规划,并推出了首批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杭州市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八大行业,包括设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动漫游戏业、现代传媒业、文化会展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教育培训业、艺术品业。文化创意产业是综合性的产业,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密切相关。杭州市当初提了一个“3+1”的概念,就是以文化创业产业为龙头,进一步和其他三大产业融合。

 

我们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两个维度的分析。首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城市建设密切相关,它主要受到外部条件、政府导向、市场运作主体等三大要素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个机构叫做“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国大陆有4座城市加入了“设计之都”的项目,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和武汉,杭州则入选了“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第二个维度是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相互促进,它会带来城市空间功能转换和产业价值链升级,以及城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城市空间创新。我们需要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城、历史文化街区如何实现空间上更加紧密的融合。

 

交通同城化对产业区位布局及演变影响机制。图片提供:李明超

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宣传视频。视频来源:UNESCO

这是杭州的南宋御街历史街区,它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杭州在2007年开始进行老城的有机更新时,把它开辟为历史街区,请了中国美术学院进行了规划设计。街区内有一段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叫“杭州中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个案例较好地利用城市的老建筑、老街道,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了结合。

 

高铁影响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的布局,关键在于推动创意人才聚集、文化资源整合、空间资本优化、社会资本提升。基于高铁网络的城市空间通勤时间大幅压缩,“同城化效应”“一体化效应”对创意人才资源的流动和集聚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对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创意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竞争格局也会带来影响,同时反过来又会导致创意人才向更高层次上的集聚。

 

具体来说,高铁网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有四个方面。首先,高铁网络使文化创意资源集中城市的教育、培训、实践技术平台等有可能被更好地共享,为创意人才的成长和集聚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氛围。第二,高铁网络压缩了创意创业人才和创业机会、创业市场的时空距离,使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的流动成本进一步下降,使创业行为更加便捷和更有效率。第三,高铁网络和高铁新城建设能够助推高铁站周围形成文化创意型创业人才集聚区,打造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新高地。第四,高铁“同城化效应”会推动城镇布局调整,通过高铁网络和与高铁衔接的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实际上消解和重构了城市的空间结构。杭州市依托于轨道交通站点进行了一些TOD的开发项目,通过地铁上盖物业的形式,形成了新的城市片区和组团,对城市的功能和结构带来了优化和调整。而“一体化效应”会促进产业集聚重组,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使产业链更完整,创意要素更齐全,创业氛围更活跃。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模型,杭州城研中心课题组分别计算了2009年和2018年沪杭高铁沿线杭州、余杭、海宁、桐乡、嘉兴、嘉善、上海等6座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通过分析发现,沪杭高铁沿线城市的人口流动频率在显著提升,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效应进一步显现。主要的原因是基于高铁开通后对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推动作用。

 

下面这张表展示了沪杭高铁沿线六座城市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情况。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在相关产业的引领和相关产业要素的吸引方面排名第一,虹吸效应非常强。上海除了金融、航运等支柱产业之外,文化创意产业的虹吸效应也非常明显,沪杭沿线城市相关产业要素呈现向上海转移的态势。另外我们发现杭州在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和上海有一个比较好的错位发展,比如上海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设计之都”项目,而杭州申报的是“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杭州当时进行文化创意产业规划时也注意了错位发展。当时对杭州有一种顾虑,因为它离上海不远,担心“大树底下不长草”,所以当时提出口号“大树底下如何种好龙井茶”,就是在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的格局下,如何培育更多杭州的“单打冠军”、个性化产业、独角兽企业。从目前来看,规划的成效还是非常显著的。

沪杭高铁沿线城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情况。图片提供:李明超

高铁时代文化创意要素的城市空间重构

 

高铁枢纽的影响力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对高铁时代长三角区域内高铁枢纽的影响力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南京和杭州在高铁网络中的地位。从高铁站规模来看,杭州东站比南京南站规模更大,杭州东站有15台30线,规模超过南京南站。但是从地理位置来看,南京的位置比杭州更好,它处在京沪高铁和沪汉蓉客运专线上。第二,从维保设施看,2016年3月29日成立的南京动车段覆盖南京、南京南、合肥南、徐州东等周边主要高铁站场,动车段是高铁动车机车日常检修和维护保养的综合基地,这意味着江苏和安徽两省境内运行的高铁动车维修保养均由南京动车段统筹。而杭州铁路枢纽及其周边站场依旧由上海动车段负责。第三,从客运通道看,宁杭高铁、沪宁城际铁路、宁安(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宁启复线均以南京为起点,杭州北上列车必须通过南京。在2013年宁杭高铁通车之前,杭州北上列车必须先走沪杭城际,再由上海转京沪高铁北上进京,中途必须停靠南京。由此看来,南京要优于杭州。但从旅客到发量来看,杭州东站超过了南京南站。

 

高铁南京南站与杭州东站。图片来源:新浪网、archdaily

其次,我们总结了高铁时代文化创意要素城市空间重构特征。首先,高铁网络会改善产业区域布局基础。一方面为沿线的区域中心城市带来了便利,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吸纳性,另一方面增强了与周边城市的互动性,以资源整合来重塑城市的竞争格局并形成新的竞争力。但它对区域城市格局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形成一种虹吸效应,导致中小城市被边缘化,城市发展的资源分配更加不均衡。第三,高铁网络能够提升产业跨区迁移机制,让很多偏远的城市在区位上得到改善。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要素的集聚,建立共享文化服务的平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式、集聚型发展,是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第四,高铁网络能够强化产业竞争层次和跨区域合作。综合国内外高铁新城及相关产业园区发展案例可以发现,对高铁线设站的城市而言,高铁的作用更像是文化创意产业催化剂而非决定性的“增长引擎”。高铁更多是一种导向,关键在于人才引进。

 

最后我们结合杭州发展的经验谈四点对策。首先要提升高铁枢纽等级来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区域范围内,高铁的综合服务能力是影响和制约一座城市对外辐射和对外集聚作用的关键要素。另外要依托高铁枢纽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像紧靠杭州西站的杭州未来科技城的梦想小镇,紧靠杭州南站的白马湖创意生态城,还有紧靠杭州站的山南基金小镇。

杭州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图片来源:九米设计

第二个对策是依托高铁新城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新模式。早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对老旧厂房的改造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区。杭州通过自发地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发模式,先后涌现了LOFT49、柴家坞农居SOHO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随后在政府推动下,规划建设了位于下沙新城、滨江新城、之江新城、良渚新城等新城区的一大批产城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别是围绕铁路杭州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大规模开发建设杭州城东新城,探索高铁新城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园新模式。

 

LOFT49前身是杭州蓝孔雀化学纤维锦纶分厂,后来经过更新改造,成为浙江第一个LOFT创意社区,20多家工作室相继入住。

图片来源:拱墅发布

第三个对策是培育楼宇经济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楼宇经济是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在大城市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以商务商业楼宇、城市综合体、科研楼宇和标准厂房为主要载体,通过规划建设、运营开发、出租出售楼宇而引进金融、咨询、互联网、广告策划等各类第三产业企业,从而实现引进和培育税源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个体性突出的业态,在规模效应方面需要依托空间的集聚。依托楼宇经济的发展与培育可以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在纳税、产值效益方面。另外通过对智能楼宇的规划设计,也可以为相关产业要素更加精准地在属地落地投产做出指引。

 

第四点建议是探索产城融合导向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代表城市发展的未来,在产业创新、推动城市更高质量发展方面代表了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高铁为我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如何更加紧密地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其他的园区、新城如何更加良好地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