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白领的诞生

本期作者+图解设计
奀坊 Unform

Unform(奀坊)是城市八部的深度战略合作机构,是一家以文字、图像、建筑为媒介进行城市研究和创作的工作室,曾在《城市中国》开展多个专题研究。Unform认为,所有表达形式(form),都包含由其自身结构、层次、语汇等建立的一套意义系统,当代城市研究总难避免游戏于意义系统中而忘记了寻找意义本身——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著文字者,不见我真实。Unform试图穿过不同形式语言,立足此时此地,捕捉转译城市中未显化、无形态、非定义的重要事物和关系。

在欧洲,工作很大程度起源于奴役。工作的英语Work,和荷兰语Werk、古斯堪的纳维亚语Verk、德语Werk,都源自13世纪原始日耳曼语Werka-,意思是某人进行某种劳动。从14世纪开始,Work一词开始包含了“可作为商品交易的劳动”的语义。而法语Travail、西班牙语Trabajo,都源自拉丁文Trepaliare,意思是对人进行折磨或施予极大的痛苦。

解析未来社区的八个内涵

#Future Community

“主题城市”是我们的明日之城吗?

#Future Community

More  Latest Works

圈地运动打破了人和土地的联结,大量自耕农成为农场雇员或进入城市,极大地推动了雇佣制和计时劳动制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科层制和现代工作产生的重要背景。

英文Office词源中世纪拉丁文Officium,意为完成一项工作。最早的办公室职员,有人认为是15世纪意大利热那亚的银行职员,有人认为是16世纪美第奇家族美术馆的管理人员,有人认为是17世纪阿姆斯特丹、伦敦与巴黎的律师和公务员。

18~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的规模扩张,大众教育的普及为技术化和劳动分工提供了基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讯的发展使远程合作更加便捷,这些条件使得生产的工厂和管理的办公空间得以在区位上分离,形成了城市商业中心(Downtown)的概念。

普遍认为,建于1726年的英国海军部的雷普利大楼和建于1729年东印度公司大楼是最早的专为办公而建的现代集成办公楼。东印度公司雇员达数千人,空间设置适应层级式的中央行政管理体系,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扩建后,发展出了功能完整、围绕廊道和多个中庭布置的空间组织形式,包含独立办公室、委员会议室、法庭、拍卖间、博物馆等,立面曾采用多种经典柱式。

商务套装、白衬衣和单独售卖的白色衣领开始流行。这一时期的白领形象,爱伦·坡在小说The Man of the Crowd中形容为“穿着紧身外套和发亮的靴子,头发精心上了发油,嘴唇露出傲慢之态……这些人的举止正是对十二个月或十八个月之前的完美时髦姿态的精确复制和模仿……他们穿着过时的上流社会优雅装束”。

因信仰而工作。16~17世纪的宗教改革,特别是加尔文主义,推崇在世禁欲主义,谴责快感和享乐,认同理性和自制,鼓励人们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具体努力来改造堕落的世界。这使得教徒能够忘我劳作和遵守严格的纪律,转化了工作作为一种痛苦奴役的主观感受。

#02. 一切为了效率

工作完全被效率支配是在工业革命以后。19世纪,商贸飞速发展,公司大量进行着合并与规模化,白领办事员和办公空间数量剧增。“魔鬼管理者”Frederick W. Taylor制定了科学管理原理(又称泰勒制)以保证最大工作效率。在他的模块标准速度(piece-rate)体系中,员工的每项操作都会被监督、计时和分析,用来制定标准速度,并依据完成模块的数量和种类计算报酬——想要多拿钱就要更快地干活。

这一时期的办公室更像是“劳动力卖场”,它们的平面设计多参考流水车间的布置形式,采用开放式平面(open plan)。当管理者站在中间走廊或高楼层时,能对每个职员的工作一览无遗,职员也能互相监督。这与Jeremy Bentham提出的圆形监狱(panopticon)原型所表达的监控与规训相似。

当工作被用秒表计时,铅笔芯的硬度、削笔刀好不好用、光线够不够就都成为了影响办公效率的重要问题,办公室的标配文具、标准照明因此诞生。W. H. Leffingwell通过计算效率设计出最合理的办公室布局:联系最紧密的部门邻近布置,饮水机放置在每个人到达距离总和最小的位置。

为了招聘更多优秀的雇员和巩固员工的忠诚度,办公空间和员工福利成为塑造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司内部的娱乐、团建、业余时间的培训、公司内部刊物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

由于商业中心区地价高企,办公楼越建越高,蒸汽驱动电梯、钢架结构分别在1871年和1884年首次被运用到办公楼上。代表性的办公楼有建于1906年,由赖特设计的拉金公司大厦(Larkin Building)。空间设计注重管理效率,环境舒适,率先使用通风制冷系统,通过中央天井自然采光,配有图书馆、娱乐室、心理咨询室、基督教女青年会等服务设施,彰显企业文化,同时对员工进行全面秩序管理。以沙利文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设计的摩天大楼风格办公楼,成为很多企业的精神符号。

打字员、速记员和秘书的工作越来越多雇用女性,一方面赋予女性某种工作自由,另一方面办公室的潜在秩序又构成一种物化女性的性别压迫。这个时期,工人权益运动也如火如荼。1860年代,芝加哥展开了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1880年代,摩天大楼被抨击为美国商业对工人进行压迫的工具,发生了第一个试图用炸弹轰炸办公楼的激进事件。

一战后,经济危机袭来,办公室员工的待遇急剧下降,白领作为新中产阶级的形象破裂。白领奴隶(white-collar slave)一词开始被媒体广泛使用,形容那些统一着装、说着一样的礼貌用语、坐在相同的办公桌前、疲惫不堪、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遭受剥削的白领工人。

#03. “上班”都市系统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涂尔干的失范论促进了人们对个体和社会关系的反思。1930年代,行为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关注员工心理状态和工作效率的关系,反思有无可能在工作组织上、城市运行系统上重新构建人与人间的关系。

这种摩天办公楼其后被菲利普·强生等划归为“国际风格”,特点为简洁、清晰、均质、强调几何形体、注重功能连续性、材料轻盈且工业化生产、表皮大量使用玻璃、立面重复和模数化等,这种风格一直流行到1970年代。至于大片玻璃立面形成的温室效应,则使空调变得普及。

市场竞争引起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一些企业不断扩大规模并形成行业垄断。面对更大的公司,科层组织也在发生形式变化。原来的多部门管理模型,在人员规模扩大的情况下限制了信息沟通、工作协调、资源分配和奖励机制的效益性,一些大企业在逐渐发展出较为完善的按产品划分组织的管理形式,大幅削减了人员管理的垂直层级。

办公楼立面结构和内部空间剥离、公司垂直管理结构简化、追求办公空间舒适性和社交性、满足监督员工效率的需求,这几点使得开放式平面(Open plan)成为办公空间的主要组织形式。它的变体还有在平面布置上更为有机、随意、使人放松的庭院式办公室(Bürolandschaft),以及使用流线、圆角处理空间和家具形态来减少员工心理压力的流线式办公室(Streamlined office)。

市中心地价上升,汽车拥堵,空间变得拥挤和脏乱,郊区化除了发生在住宅形态上,同时也发生在办公空间上。面对冷酷的城市生活,迁往郊区给企业和办公人员一种绿色、安全、舒适的选择。企业开始在郊外建办公园区(Office park)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

商业世界发展出一个个巨头时,白领个体也在被改造,服从、统一、重复、竞争、消费、假想的自由成为关键词。David Riesman在《孤独的人群》中描述了这一时期社交性办公室的内在机制——工作社交取代了新中产阶级对家庭的心理需要,使他们极度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和关注,时刻处在操控和被操控中。

站在柯布西耶的肩膀上构想商务都市乌托邦。柯布西耶,作为法国最早的泰勒主义倡导者之一,与很多偏左翼的现代主义建筑不同,主张在泰勒制下重新思考“居住的机器”来重建社会,塑造秩序井然、让人身心舒适的都市环境,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底部为服务商业、使用大片玻璃立面的现代办公楼理念。

#04. 社畜养殖场

二战经济受创、经济危机、冷战,接连的创伤和经济萧条使年轻人倾向于规避风险而非冒险创新,白领人口大增,垄断性、经营稳定的大型私企成为毕业生的庇护所,企业被描述为“私有公司福利国度”(Private Corporate Welfare State)。

在行为科学和文学对社会呈现出的官僚主义枷锁和创业精神的丧失普遍呈现出担忧时,一部分社会理论家开始看到劳动市场的变化——从制造业向商品和服务的转移。Peter Drucker在其出版于1959年的The Landmarks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出了“知识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这一概念,描述过度教育化、能力远超岗位所需、希望成为知识分子的办公室员工,并呼吁管理组织面对这样的新劳动阶层作出改变。

设计师、发明家Robert Propst受雇于Herman Miller设计办公室家具,极为关注知识工作者面对的工作环境。他从建筑学的空间关系学(Proxemics)概念得到启发,通过观察自己在办工桌前工作的行动轨迹重新思考办公家具的尺度、空间布置和视觉系统,以人体工程学的思维设计出一系列更为人性化、使人工作更为流畅和有效的单元式工作站(Workstation),构成行动式办公室(Action Office)。

尽管行动式办公的设计初衷是适应庭院式办公室的布置,为办公室职员提供空间布置上更为轻松、有机的办公空间,让职员在工作时获得更多自由,但在真正推行到公司运营中却困难重重,最大的不适来自管理者对节约成本和加强对员工控制的需求。在市场的需求下,一种方正标准化、强调高墙围合、面积缩小的空间变体——隔间(Cubicle)——应运而生,与自由、灵活的初衷渐行渐远。

在办公建筑上,国际风格的高层办公楼仍然盛行,但变革将至。60年代,简·雅各布斯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对现代主义城市进行了反思和批判。1972年,由山崎实(Minoru Yamasaki)建造的Pruitt-Igoe住宅区被爆破拆除,标志着现代主义的死亡;同年,他设计的世贸中心双子塔将要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现代主义国际风格办公楼最后的地标。
 

管理组织对员工的标准化不仅局限于办公室之内,更延伸到员工的家庭。50年代,美国有约一半公司会对应聘者的妻子进行筛选,例如“高管夫人”必须符合适应力强大、热爱社交、认同丈夫的工作等基本条件,参与到公司社交中,并为男性职员提供稳定的家庭支持。与此同时,压抑的办公环境进一步使女性职员被视作性资源,办公室桃色事件不断。

面对公司规模扩大,管理者开始寻求对员工行为模式和性格的标准化,工商心理学(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和心理测试越来越流行。不少公司,包括Sears百货、IBM、通用电气等大型企业,都通过人格测试来筛选应聘者和实施裁员。就连目前人们仍在使用的MBTI人格分类(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也是在1962年首次被学者关注到并印册流通后,才开始广为传播和应用的。